在香港經濟環境不景氣的情況下,有企業企圖利用科技券造假以獲取政府資助,但這樣的行為存在巨大風險和嚴重後果,包括觸犯法律、被追討已發放資金、影響企業聲譽,甚至導致公司面臨刑事指控。本文深入剖析造假科技券項目的法律風險及長遠影響,並提供專業建議,幫助企業合法申請科技券,確保合規經營,同時推動業務長遠發展,避免任何不必要的法律或財務風險。
目錄
非法取得資助款項手法繁多
企業在申請政府資助(如科技券、BUD專項基金等)時,可能採取以下方式造假以非法取得資助款項。然而,這些行為均屬於違法,且存在巨大風險與後果:
1. 虛構項目或技術需求
- 手法:申請者虛構不存在的項目需求或技術應用,提交與實際業務不相關的計劃書。
- 目的:試圖通過誇大需求以獲得更高的資助金額。
2. 偽造供應商報價單
- 手法:提交不存在的供應商報價,或與供應商串通製作虛假報價單,營造市場競爭的假象。
- 目的:讓特定供應商中標並抬高項目成本,從中牟利。
3. 虛報項目費用
- 手法:通過偽造發票或收據,將實際費用大幅提高,謊報資金用途。
- 目的:騙取政府資助以用於非項目相關的支出,例如個人用途或企業其他運營開支。
4. 假借第三方身份操作
- 手法:以虛構的第三方名義操作,讓申請公司與「供應商」實為同一控制方,形成利益輸送。
- 目的:通過自家公司執行項目,將資助金挪用回自己帳戶。
5. 虛構項目進度和成果
- 手法:提交虛假的進度報告和最終報告,誇大項目進展或偽造已完成的成果。
- 目的:掩蓋未真正實施項目,但仍成功獲得全額資助。
6. 人為干預審核過程
- 手法:與第三方或審核機構內部人員串通,提供虛假資訊或行賄影響審核結果。
- 目的:利用非法手段規避審核標準,獲取批准。
這些造假行為雖可能暫時獲取資助,但一旦被政府發現,後果將十分嚴重,影響不僅限於資助款項的追回,更包括法律和聲譽損失。誠信經營和合規操作是企業長遠發展的基石。
法律風險
違反法律法規
- 提交虛假資料以騙取政府資助屬於刑事犯罪,可能觸犯以下條例:
- 《防止賄賂條例》(香港法例第201章):若涉賄賂供應商或第三方協助作假。
- 《盜竊罪條例》(香港法例第210章):使用虛假文件或偽造項目以取得資金。
- 《公職人員行為失當罪》:若與政府相關人員勾結。
刑事處罰
- 罰款:涉案金額可能被追討,並處以額外罰款。
- 監禁:提交虛假申請的公司負責人可能面臨刑事檢控及監禁刑罰,視乎欺詐金額和嚴重程度而定。
經濟風險
資金追回
- 若被發現造假,政府會全數追回已發放的資助款項,並有可能追加罰款或利息。
- 企業需自行承擔未完成項目或購買設備的損失。
財務負擔增加
- 政府可能要求企業自行支付獨立審計費用以核查資助項目。
- 涉案公司可能面臨停業或資金鏈斷裂的風險。
聲譽風險
影響企業信譽
- 一旦被揭發,企業聲譽將受損,可能導致:
- 客戶及供應商對企業失去信任。
- 投資者撤資或拒絕與企業合作。
列入黑名單
- 參與造假的企業可能被政府列入黑名單,未來將無法申請任何形式的政府資助計劃,包括:
- 科技券計劃(TVP)
- BUD專項基金
- 工業支援基金(ITF)
操作風險
供應商合作風險
- 部分供應商可能因協助造假而被調查,影響企業與供應商的合作關係。
- 供應商可能因牽涉案件而拒絕與企業繼續合作,導致項目無法推進。
審查風險增加
- 若涉嫌造假,企業所有未完成的項目都可能被政府重新審查,進一步增加行政和法律負擔。
案例警示
真實案例
香港過去曾有企業因提交虛假報告而被查出,最終被政府全數追回資助金並列入黑名單。相關負責人被檢控後,企業直接面臨倒閉。
風險警示
部分公司認為造假是短期解決財務問題的途徑,但最終因欺詐行為被揭發,對企業的長遠發展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。
如何避免風險?
- 選擇專業顧問:確保申請過程合法合規,由專業科技券顧問協助撰寫計劃書及提交資料。
- 誠信經營:按要求如實提交申請資料,拒絕任何造假行為。
- 合理規劃項目:確保申請項目符合公司實際需要及政府資助範圍。
利用科技券造假不僅可能導致法律及財務損失,還會損害企業的聲譽和未來發展前景。誠信經營、合理申請才是企業長期成功的關鍵,切勿因短期利益而鋌而走險。